编者按|2024年10月,在有效落实存量政策的同时,国家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、加大助企帮扶力度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、提振资本市场等五个方面,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。今年以来,各项政策“组合拳”持续更新、落地显效。
2025年时间过半,日前,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,上半年国民经济迎难而上、稳中向好。即日起,大河财立方推出“2025‘策’动力”系列报道,观察相关政策如何因地制宜、因时施策、因势而动,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。
【大河财立方记者徐兵】2025年进入下半程,一系列金融组合拳正逐步显效。以小微企业融资为例,国家层面加大逆周期调节,地方因地制宜推进金融下沉,这一难题正迎来阶段性缓解。
7月初,河南金融监管局公布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6月底,河南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(简称:“融资协调机制”)累计走访小微经营主体743.29万家,对“推荐清单”小微主体授信107.52万户,金额达1.04万亿元,发放贷款9464.98亿元。作为中部经济大省,河南用这组数字印证了中央一揽子金融支持政策的落地成效。
政策持续加力,河南对小微企业授信破万亿
上半年,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码,货币、财政、监管等多方合力,形成了政策密集“组合拳”。从释放结构性流动性,到强化信贷精准投放,从完善激励机制到压实金融机构服务责任,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力提效,推动金融供给结构持续优化,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升。
5月初,中国人民银行宣布,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.25个百分点,其中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从1.75%降至1.5%,释放出强烈的“引导信贷资源下沉”信号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多次表态,提出“提升银行敢贷、愿贷、能贷能力”,并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加快建立尽职免责、差异化考核、绿色通道等机制,破解基层金融机构“不敢贷”“不愿贷”的难题。与此同时,财政部门同步加快推进融资贴息、风险补偿机制落地,财政金融协同更趋高效精准。
7月14日,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强调,下一阶段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把握好力度与节奏,更加注重政策传导效果和结构优化,引导资源更多流向经济增长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。
“当前金融政策的目标,已不仅是‘放水’,更重要的是‘引水到渠’。”中国银行研究院分析报告指出,政策重心正从“总量宽松”逐步转向“结构优化”,重点围绕小微企业、制造业、科技型企业等关键领域发力,力求实现“滴灌式”精准支持。
在政策牵引下,各地纷纷响应,探索出多元化的金融支持路径。
比如,江苏构建“产业链专属授信+数据画像”机制,为重点链条企业定制专属信贷方案。据统计,仅苏州工业园区,就为半导体、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企业提供专属授信超500亿元,实现“链上企业贷得到、贷得快”。广东则将“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贷”机制常态化运行,通过“信用+数据”赋能,累计发放贷款超3200亿元,显著缓解了轻资产企业融资难题。
作为中部经济大省,河南在这轮政策落地中步调紧凑、机制完善,形成了较为完整的“融资协调机制+推荐清单+数据共享”工作体系。截至6月末,全省累计走访小微经营主体743.29万家,建立“推荐清单”企业107.52万户,授信金额达1.04万亿元,实际发放贷款9464.98亿元。其中信用贷款、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提升,多个关键指标在中部六省中排名前列。
从“企业找钱”到“金融找企”,机制创新打通堵点
融资难,往往不只是“缺资金”的问题,更是信息不对称、风险评估难、机制不顺畅的问题。
2025年以来,全国多地加快推进金融服务机制创新,着力破解“愿贷难、能贷难”这一长期存在的堵点,推动小微企业融资逻辑实现转变:从“企业找钱”变为“金融找企”。“从前是企业满城找钱,现在是金融机构主动找企业。”某国有大行小微贷款部负责人对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,政策和机制的协同效应已经开始显现,金融“活水”正源源不断地流向更多“缺水”的小微主体,切实推动经济微循环逐步畅通。
河南在机制创新上持续用力。自全省推广“融资协调机制”,今年进一步迭代升级,推动省、市、县三级建立工作专班,实行“走访—评估—推荐—反馈”闭环运行。机制落到实处后,企业有融资意愿,基层政府组织专人走访对接,初审通过后推送给具备资质的金融机构,实现供需快速匹配。
郑州航空港区某企业负责人王德志表示,今年凭借企业纳税情况和用电量“画像”被纳入推荐清单,仅用10天就获得一笔300万元信用贷款。“手续简单、利率合理、到账快,以前根本想不到能这么顺利。”他说。
“我们后台对接企业信用信息、税务数据、担保记录,再结合地方产业政策导向,把‘愿意贷、能贷’变成日常动作,而不是一时激励。”河南某城商行相关负责人对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。
红利精准直达,打通政策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
当资金“流进来”之后,企业“怎么用”“用得好不好”成为政策关注的下一个重点。2025年,财政金融协同进一步深化,融资贴息、风险补偿、信用保险、首贷激励等政策工具加快融合,政策支持从“缓解资金饥渴”转向“推动转型升级”,不少地方率先实现了“从活下去到强起来”的目标转变。
河南在这方面持续加码。省财政统筹设立小微企业融资贴息专项资金,优先支持“专精特新”、绿色制造、高端制造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。
“公司正在对产业链项目进行更新,投资额高,银行给我们投放了7000多万元的设备更新贷款,不仅缓解了我们资金紧张的难题,还能享受到财政贴息,帮我们节省了不少财务成本。”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谈及不久前获批的贷款时,难掩感慨。作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,同时也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项目清单内的企业,金丹科技(300829)凭借政策支持与自身资质,顺利获得了这笔关键的设备更新贷款资金。
濮阳一家新能源材料企业今年一季度启动扩产项目,总投资超过1亿元。由于此前融资记录不足,曾被多家银行拒绝。通过地方推荐机制与“绿色金融贴息通道”,企业很快获得两家银行联合授信,合计贷款5000万元。“政策来得及时、手续也不复杂,为我们节省了近200万元利息。”企业负责人李敏说。
在政策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上,多地也在探索金融服务基层延伸机制。广东、山东、安徽等地试点“村镇金融顾问”“园区信贷经理”等岗位,让金融服务走进厂房、下到田间。河南在许昌、商丘、漯河等地新设金融服务工作站,推动普惠金融向新农人、直播带货、返乡创业者等新业态群体延伸,力争做到“只要有经营,就能评信用、贷到款”。
责编:史健|审校:陈筱娟|审核:李震|监审:古筝
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